第二十三章 国家战略-《世纪帝国》
第(2/3)页
目前中华帝国方面制定的经济战模式包括:第一,资源战。利用遍布全球的情报收集网络整理全球资源分布情况,对一些关键xing资源进行布局在一些中国富产的关键资源上还要采取一定的策略,加强各国对中国垄断资源的依赖:第二产业战。
抢先在部分关键产业完成布局,并利用收购专利,低价倾销,收购竞争对手等手段达成实质垄断,扼杀海外竞争,也可以用于破坏目标国家特宝产业上的布局:第三,文化战。培养和包装一批“外销型”专家,对某些特定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误导,以短期利益为you饵you使其丧失长期发展潜力:第四,金融战。用各种手段吸收别国剩余资本,以降低中国经济扩张的实际成本,并加大境外产业融资的成本,即所谓“金融海绵”。
第五,伪钞战。
在必要的时候,以海量伪钞套购敌国物资,并瓦解敌国货币信再,造成严重的信用危机,促使其经济崩溃或社会草命。
利用这些超越时代的经济战争思维,中华帝国在亚洲战争中瓦解了俄国经济,并直接引发子俄国草命。
早在俄国最终战败之前,中国方面已经完成了未来国家战略的制定,最主要的假想敌转向了英法”其次就是美国。
按照皇家产业所属天演小组进行的战略推演,未来十年,欧洲的英德竞争将引发一场决定xing的大战。而中国在这一场战争中的归属将决定战争的胜负。
最主要的逻辑出发点,其实是原有世界格局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和俄国的瓦解出现崩溃,固有均势被打破,而隐约出现的中德轴心已经开始逐渐压倒英法协约,对于现有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国家来说,必须通过军事和经济手段加以改变,而新起国家会倾向利用自身实力的优势争取利益划分上的优势,最终导致矛盾无法调和。
英法两国作为既定的世界格局中主要的受益者”与中德这样的后期国家之间有“天然的矛盾”。
根据推演的结果,天演小组认为,被严重削弱之后的俄国很可能在结束内战后采取中立政策,并实际上逃避俄法同盟的义务,以避免“近在咫尺的德国或中国给与其毁灭xing的打击”。如此一来”德奥土为首的阵营不但获得了丰富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供应,还可以把兵力集中在西线。缺乏俄国支持的巴尔干诸国根本无法与德奥阵营对抗,将不得不面临被几大强国瓜分的结局,而这将进一步改变两大阵营的实力对比,并促使意大利放弃两边下注的策略,站在德国一边。
以此为起点,法国在陆地上的国防态势就濒临崩溃,为了改善国防态势,除了要极力拉拢俄国之外,法国人将不得不与英国达成全面合作,并极力拉拢美国,同时大力加强自身的战争实力,展开大规模的扩军备战。
这种扩军,也将在欧洲引发连锁反应,最终把所有强国卷入一场全面的军备竞赛。要扩军,就要加税,而要降低社会舆论的反对,就不得不进行民族仇恨宣传,在人民内部散播各种仇恨敌人的言论,煽动种族情绪”最终这股风潮也就推动着几大强国在战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最终无法回头。
一具战争爆发,中国几乎不可能通过站在英法一边而获益。
而英法阵营之中,法国与中国有宿怨,英国的命门印度则位于中国百万大军的卧榻之侧,英国掌控的马六甲海峡是欧亚交通咽喉,最终会令中国“无法忍受”。
而无论从经济还是国家文化传统,地缘政治的角度,中国全面控制南洋都只是时间问题。但中国控制南洋”就意味着截断了英属印度,英属马来亚和澳大利亚,新西兰乃至太平洋上各英属群岛的联系。
此外,中国作为有sè人种的唯一强国”对亚洲乃至非洲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具有天然的号召力,也是对英法殖民秩序最直接的威胁。
无论从哪个角度,英法阵营都必须遏制中国的扩张,尤其是在其以军事或外交手段解决了与德国阵营的矛盾之后,中国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下一个目标。
另一方面,如果中国与英法兵戎相见,在亚洲呼应德国的欧洲攻势,固然可能占据优势,但美国很可能会提前动员参战,并导致中美在太平洋上爆发战争。由于太平洋的阻隔,这场战争必定是旷日持久,而且最终演变为双方工业力的比拼。
以目前双方的实力对比,中国并不能稳操胜算。更重要的,一旦德国占领了法国本土,取得了对英法谈判的关键筹码,战争又由于英国海上优势演变成消耗战。面对中德夹击,英国可能被迫向德国低头,
通过牺牲法国的一部分利益以及部分英国殖民地,各日耳曼蛮族国家可能重建白人的神圣同盟,获得了大片殖民地的德国人反而就会把中国这个拥有五亿人口的有sè人种强国视为威胁,进而与英美法联合对华孤立。这些国家甚至并不需要进攻中国本土,只要在海上取得优势,破坏了中国的海贸,再配合国内的**力量,就可能达成对中国的颠覆。
这个大部头的报告得出结论,就是中国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强化自身实力”并努力促使德国相信自己拥有战胜的把握,或至少是战争不可避免,因为“英法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会主动攻击实力相当的敌人”。另外,中国还要大力推动法国快速扩军,以避免法国在早期战争中快速战败。此外,中国还要避免过早卷入战争,即使要参战,也必须是“欧洲各国实力消耗殆尽”的前提下,站在其中一方收割最大利益。
第(2/3)页